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单元导语: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四、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五、讲授新课: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预习提纲: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什么?3.能否归纳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为什么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没能坚持唯物主义而是陷入唯心主义?邓小平: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是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活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因为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由此造成了社会历史是有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假象。以往的社会历史被这种假象所迷惑,没有看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唯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