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维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看图)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结构用心爱心专心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模式形成形状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