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1《文化景观的构成》教案(旧人教版选修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文化与人类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环境观。了解和认识身边密切的文化现象,将含义和分类上升到理论深度,并体会到家乡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文化景观的含义和构成。学法建议①联系日常生活体验,理解文化的含义;②联系实例理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③联系实际理解文化景观的含义和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2.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社会意识形态。『说明』(1)国内外学者从各自学科研究角度概括出的文化含义多达几百种;但对广义文化的概念认识相同。本单元所讲的是广义的文化。(2)广义文化地理概念基本与人文地理概念相同(高一地理下册内容就属人文地理),其中各个文化层面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社会地理、城市地理、军事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和民族地理等都属于它的分支。(3)狭义文化地理则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排除在外,仅探讨语言、宗教、民族、艺术等现象的地理特点和规律。(4)本单元打破了广义和狭义地理的界线,不是按文化要素逐一介绍,而是从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中选出若干个重点内容。(5)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别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6)狭义的文化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7)本单元研究文化的五个主题内容:①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出现在什么地方?指第四节。②文化生态:某种文化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指第三节。③文化景观:某种文化的形态尤其是代表性的物质形态是什么?指第一节和第二节。④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的?指第五节。⑤文化区:某种文化事物在某个文化扩散阶段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指第四节。『读图』读课本“图3.1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回答:哪位同学对文化的理解是对的?『解析』三位同学所说的内容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即每人说的都不全面。学生甲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学生已所说的“街头雕塑”属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要素,学生丙所说的“尊老爱幼道德传统”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三位同学所说的都属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外延(即含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称为文化的外延)所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世界上凡是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1.两者的含义: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则指精神财富。2.物质文化的范围:指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3.精神文化的范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部分具有物质形式。4.两者关系:任何物质文化都一定程度地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说明』(1)精神文化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有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有道德、法律、信仰等,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有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有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如法律制度属精神文化,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法律文本、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不能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如街头雕塑。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要素,如,小的有种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大的有城市、乡村、道路、田地。(3)现实中的许多事物既属物质文化内容,又体现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北京故宫建筑属物质文化,但各个主体建筑的屋顶形式(如庑殿、歇山顶等)还体现着封建等级思想属精神文化内容。但不能因某种物质文化要素反映精神文化,就认为它既不属物质文化,也不属精神文化。(4)理解上述关系(2)的例子有: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速度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