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一、高考考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知识结构用心爱心专心三、重点、难点剖析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学习中的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指农业在国有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也就不会有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部门;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间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2)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满后,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与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加之我国农业生产又面临着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生产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3)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竟争中能否能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2、“三农”问题(1)必要性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②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2)措施①要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用心爱心专心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③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④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出现的新现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利于农业科技和先进农用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加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⑥要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组织农业生产。农民应当成为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者,市场调节的受益人,不应被动地被“指挥”。⑦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做新时代的新农民。⑧农村可把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队,解决农村中从事非农工作,而又不想荒弃农田、果林者的后顾之优。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明确这里所讲工业的特定内涵。工业这里是特指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现代化机器大工业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经过18世纪的产业革命,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2)工业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而劳动工具主要是由工业部门改造的。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3)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4)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何处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