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案例(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案例主题】“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新课改革教学中应用【教学背景】实施新课程,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全新的教材,以及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本人在本学期的第六周教研活动中尝试着用“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讲了《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案例】一、课前活动:(一)、分析教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必修1教材第5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关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教材重点安排学生做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速率及其生理意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引导学生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关于酶具有高效性,教材是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的实验现象以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后得出的。关于酶具有专一性,教材是通过举实例和打比喻得出的。关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哪些因素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本探究的实验指导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目的是便于学生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材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二)、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分析)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一节中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显然,这种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酶的定义以及酶的化学本质。在此基础上学习酶的三个特性,但结合本班学生(理科班)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第三个特性。(三)、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四)、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教学难点: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解决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五)、确定教学思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探究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反思提高。(六)、教学准备1、图象分析投影课件2、实验准备、学生分组二、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教学说明(课堂时间安排)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入本节课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二、酶的特性:我们来看一个数据比较: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1滴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