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读后感《孙权劝学》教学设司马光主备人:余银海【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2、过程和方法。教师引导、自主参与、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习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难点】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二、作者、作品简介: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XX县区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第1页共5页(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2、《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3、关于吕蒙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XX省XX县区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第2页共5页读准字音。2、参考注释,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注意重点字词语句:(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c、刮目相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