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2)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重点、难点)(3)了解人类的其他感觉。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与耳有关的生理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2)通过学习“耳的结构”,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10副耳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每4人一组,查阅、收集有关耳方面的信息或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6分钟)采用课件呈现的方式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1.填图:眼球的结构。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看书巩固主要内容。学生抢答:角膜:可以透过光线;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结构;脉络膜:巩固上节所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回答)2.说出眼球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教师归纳:角膜:透光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结构脉络膜:营养眼球并形成暗室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折射光线3.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营养眼球并形成暗室的作用;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能感受光线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能折射光线。实。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播放《壹周立波秀》视频,放到一半时将声音关掉。提问:没有声音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过渡:听觉是我们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信息来源。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听觉”的秘密吧。板书课题: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听觉学生观看。哈哈大笑。突然间安静,大叫听不见。学生回答:想听、无法交流、不明白意思。通过听不到声音的活动体验,让学生认识听觉的重要性,引入课题。知识点一耳的结构组织交流点拨建构24分钟过渡: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那么,耳的结构如何呢?请同学互相观察同桌的外耳。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耳朵。提问:你们看到的、摸到的是不是完整的耳的结构?为什么看不到其他的结构?各小组分发耳的模型。请同学们结合94页课本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耳分为哪三个部分?2.每个部分有哪些结构?【交流汇报】1.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2.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请一同学到台上展示:组装耳模型,并指出各结构名称。课件展示:“耳的结构”。教师纠正总结:耳的结构。知识点二耳各部分的功能过渡:我们知道了耳的结构了。那么,耳各部分的功能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掌托耳廓后边听声音,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指堵住外耳道半分钟,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外耳的功能。过渡:我们继续围绕小组的耳模型,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鼓膜、三块听小骨的连接方式以及鼓室、咽鼓管的位置。提出问题并讨论:同位互相观察外耳。学生回答:不是,只能看到耳廓和部分外耳道。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积极响应、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对照耳结构课件,在教师的指示下,说出耳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活动。总结外耳的功能观察、思考、讨论已生成的问题,交流、通过实物观察,生生互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耳的结构名称。教师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帮助理解知识。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组织交流点拨建构24分钟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春节放鞭炮时刚好在另一人的耳朵旁炸响,导致该人的“鼓膜”击破而失聪;生活中也有人因为用硬物“掏耳朵”而致“鼓膜”穿孔失聪的现象。那么“鼓膜”是怎样一种结构呢?2.从耳的模型看,三块听小骨有什么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把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让学生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