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VIP免费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_第1页
1/6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_第2页
2/6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_第3页
3/6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从而乐于学习生命科学教学重点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⑵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⑷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⑵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内容一、复习导入: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光合色素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光合作用色素学生通过实验总结A.色素分布:色素分布在内囊体的薄膜上,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B.色素种类:叶绿素a(3/4)(蓝绿色)叶绿素(3/4)类囊体薄膜叶绿素b(1/4)(黄绿色)上的色素红光、篮紫光叶黄素(2/3)(黄色)类胡萝卜素(1/4)胡萝卜素(1/3)(橙黄色)蓝紫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二、叶绿体的结构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外膜叶绿体内膜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基质:含酶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资料分析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提示: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进行表达交流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教师列表呈现相关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年代科学家实验结论思考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而亡。结论?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1779后荷兰的英格豪斯将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在光下和黑暗中做结论?与前人相比,实验做了什么改进?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结论?1、为什么要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2、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上一节课已讲学生思考探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能量之源 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