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该问题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本插图等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荒漠化景观,在情景导入的同时,直观地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类型。2.讲解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保证.本章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换荒漠化的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讲授新课】:本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以下有关荒漠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及现状。[讲解]:1.概念1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2.成因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4.现状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过渡]:接下来我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板书]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展示地图]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指图表述。[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教师讲述]: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板书]1.位置和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2.地貌特点:[展图讲解]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即“三山夹两盆”。[过渡]由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特征启发、诱导学生[板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