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本节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本节重在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背景资料背景材料: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当时属四川省管辖)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非常艰巨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上述情况说明,三峡移民不仅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可以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分析:“环境难民”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概念,指那些由于发展项目例如大坝、水库的建设,或者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而无家可归的人,以及那些由于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被迫背井离乡的人。我国三峡移民工程举世瞩目,艰巨性非常大。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仍然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与矛盾。在总结以往水库移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为三峡移民制定了改革一次性赔偿为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首先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时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用心爱心专心件。和一次性赔偿移民政策相比,开发性移民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由于国家采取了符合库区实际情况的移民政策,目前大部分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得到了妥善安置。合作与探讨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除县城以外的各类县镇、乡镇、集镇,包括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全部对农民开放。迁移人口必须在集镇内有固定职业,或者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可以在镇内务工、经商、办服务业;人口迁移后应在公安部门落常住户口,并进入“非农业人口”的统计范围;迁移人口的口粮自理,但可凭有关部门发放的加价粮油供应证到粮食部门购买。虽然这项政策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仍有种种限定,但是这是在多年严格限制后第一次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敞开了一条门缝。从此,农村人口进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民工潮”现象。问题:1.导致“民工潮”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2.“民工潮”现象对我国发展带来哪些利弊?解题思路:通过合作讨论,可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