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本章综合预览【地位综述】本单元作为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的开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地球与太阳、月球密切关系,地球的主要运动形式及其地理意义。在此前提下,又以“单元活动”的形式进行了“辨别地理方向”这项基本技能的培养。近些年来宇宙探索、航天发射成为热点事件,随着我国海南第四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神舟七号发射,我国航天强国梦的实现,以此为材料的试题似将大量出现在试卷中,并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如2009年天津文综第5题)试题的难度会略有加大。【内容概述】谈“天”是为了说“地”,教材涉及了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共分三节和一个“单元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本单元的背景知识,简要介绍了关于宇宙和日、地、月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地球的运动和意义打下了基础。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讲解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则以相同的手法,重点讲解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一类情况是“纸上谈兵”,即主要是学会在不同的地图上能正确辩别方向;另一种情况是“走入生活”,即学会利用不同的实地事物判定方向,如太阳、北极星、罗盘、树木年轮等,这都是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法指要】本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重在应用、重在联系实际,结合观测天文现象来认识恒星、太阳。结合探月研究等内容学习天体系统。结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日出、日落的时间、方位不同,认识到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借助学具、模型、地球仪、三球仪以及计算机模拟等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也是学习的捷径和有效方法。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背景情境导入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广阔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个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问题:太阳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宇宙1.宇宙的物质性特点(1)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知识背景】“宇宙”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天地万物,井然有序”。我国古代也有“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的说法,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用心爱心专心1(2)天体的多样性:天体在大小、质量、温度等到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飞机、小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是天体吗?【走出误区】飞机和小鸟都是地球这个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穿越地球大气层,翱翔于宇宙之中,它们属于人造天体。2.宇宙的运动性特点(1)天体系统的概念: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知识点二太阳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①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②太阳系中其它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课本第6页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的分析阅读该图,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知识: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它天体都绕日运动;②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彗星、太阳等;③九大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日公转的,并且公转方向相同;④彗星的公转轨道比行星轨道扁长。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知识背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定律E=C2m,太阳在通过核聚变发光发热的同时,要损失一定的质量,大约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