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教案课程标准1.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来源:Z&xx&k.Com](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2)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3.情感目标(1)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教具:自制挂图、图片教学方法:图示法、实践演练法等[来源:Zxxk.Com]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新课导入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说从前杞国有个人,整天胡思乱想,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越想越害怕,整天不开心。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杞人的行为,其实杞人的这种忧患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可能,关键是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当然不能像杞人那样,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在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熟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来源:学科网ZXXK]读“图3.16灾害来了怎么办?”教师总结图中问号显示了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滑坡、海啸、地震、洪水和台风。就是说,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师讲解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这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而且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足以完全信赖的地步。因而普通民众只有在灾前提高防灾意识,掌握救助常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震中生存的机会。在突然发生的地震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及其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师生共同完成1.防震准备地区地震危险区单元以家庭为单元用心爱心专心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防震会内容和目的①制定防震避震对策;②树立防震意识;③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④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阅读“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分全班同学为四个大组,请每个大组的一位同学讲述两条内容)阅读材料介绍了家庭防震避震方案的主要内容,看看是从哪些方面对防震避震作了布置?家庭防震避震方案的内容包括:(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桌下、床下不放杂物;(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阅读“避难袋”通过材料的学习,了解避难袋中装有的常备物品、重量、体积要求等。过渡地震是最不可预知的一种自然灾害,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如果遇到了强烈的地震,我们应该如何躲避地震的危险呢?师生共同完成2.震中——避震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们从开始感觉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这是最宝贵的自救机会。(1)瞬间抉择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5秒,所以,留给人躲避的时间只有7~9秒。如果能在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我们就获得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我们必须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跑”还是“躲”。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2)避震方法思考并讨论想一想,如果发生地震使你在家里、或在车上、在学校、在商店、在公共场所、在剧院、在体育馆,你应该怎么办?用心爱心专心室内室外平房或一楼其他情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