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设计思路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节课。在教学中按照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开展教学,在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案的巧妙之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究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在“动物细胞融合”部分,由于考虑到其基本原理与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方法也类似,所以只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意义及应用,其间插入了小资料、细胞融合过程的示意图及小字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发展简史。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动物细胞融合的特点。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的新技术,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教材先由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引入单克隆抗体,接着又从传统抗体生产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随后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由此自然过渡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两位科学家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联系和想像在科学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起点学习能力:学生在在必修三学习了抗体的产生过程,在选修三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及动物细胞核移植与克隆动物等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与本节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大多学生对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没有接触过,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本节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3.教学条件分析本校新校区的所有教室和实验室都配备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可满足教学需要。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②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③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2)教学难点①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三、教学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2.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和应用前景。3.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教学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一、动物细胞融合1958年,日本科学家岗田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人的腹水癌细胞融合成功。后来科学家们又成功地诱导了不同种动物的体细胞融合,并且能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活。PPT展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图”,问:诱导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用灭活的病毒,用活的病毒不行吗?体现了细思考并回答引入情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对动物细胞融合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1.概念过渡2.原理、方法3.意义二、单克隆抗体过渡胞膜什么特点?融合后分裂产生的两个杂交细胞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样吗?为什么?PPT展示动物细胞融合概念(以填空形式出现),让学生填出其中的关键词。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有何异同?列表比较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让学生回答出原理、融合前处理方法、诱导融合的方法及结果。PPT图解显示传统抗体制备方法的缺点若只有一个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其纯度高,产量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一个B淋巴细胞是不可能无限增殖的,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1975年,在前人工作的归纳总结,完成填空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通过列表比较,既可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还可引导他们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及归纳能力。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的发现埋下伏笔。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过程:①免疫动物②诱导融合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经过继续探索和尝试,他们想到:如果把一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即癌细胞)进行融合,所得到的融合细胞就能大量增殖,产生足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