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通过上一节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这对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季风气候关系非常重要)。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低纬高空北上气流所受摩擦力较小而偏转到与纬线平行,不能北上而堆积下沉,从而破坏单圈环流。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读世界一月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之一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学重点之二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这虽然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却是认识我国主要气候问题的前提,理解其转变规律更有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也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认识。四、教材分析结合前一节课的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以及理想地球单圈环流(活动1,图2.9)的复习,附加自转条件,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三圈环流(图2.10),并以平面1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加入公转条件(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推导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2.11),说出移动规律。加入海陆分布差异,铺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识,依据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3和2.14),列表比较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结合P33海陆热力环流图(图2.4),说出冬、夏风向的变化。在上两图中选出几点,根据“切-垂-偏-延”方法判断其风向,并与东亚季风图(图2.15)标示的风向相映证;结合海陆的两个最大,说明亚洲东部季风现象的显著性;根据风源地判断风的冷热、干湿性质。P38活动和P39活动可以不用。南亚季风成因不要涉及,也不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差异。五、学习目标1.按照发生规律,有顺序地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2.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判断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冬、夏气压形势、风向和风的基本性质,说出造成这种变化现象的原因。3.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