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一个几何体》一、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截一个几何体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2、在切截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经历猜想——交流——验证的过程,体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的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1、观察法。2、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7年级的学生爱问好动,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适应新教材改革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3、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4、多媒体电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课件展示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课件的演示,把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更系统地展示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活动操作)动手切黄瓜。(课件演示)观看大屏幕中的切黄瓜图片,引导学生把刀看作一个平面,黄瓜作为一个几何体。从而得出截面的定义。二.实践探索,课件验证,得到正方体的各种截面1.教师示范(教师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得到正方体的截面为三角形。(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正方体被截的位置,并思考得到的截面如何形成。2.想——做——验证——想(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平面从其它的角度去截正方体,还可能得到什么形状的截面?(学生活动):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在小组内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得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有可能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做一做)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正方体分小组进行切截和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想,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教师操作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白如何截正方体。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探正方体截面产生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的数学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活动):全班实物切截活动结束,教师鼓励切截活动的各个小组请代表发言,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能截到多少个不同的截面,选取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大胆发言,并进行一定的演示说明。(课件演示)正方体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切截的位置和经过的面,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上述每种切截过程中,平面与正方体的几个面相交,得到几条交线,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教师活动)接着提出,刚才的实物操作中没能找出所有不同的截面形状。(课件演示)提示学生怎样可以截出其它截面——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活动)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再切截、交流、探索,并展示截到的五边形和六边形3.问题探究归纳正方体截面产生的规律以及探究正方体截面能是七边形吗?三.思维拓展,知识深化(演示课件)出现了球、圆柱、圆锥三种几何体,引导学生思考:平面截上面出现的几何体,能得到什么形状的截面?(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球、圆柱、圆锥,充分想象斌交流(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利用课件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