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要在细胞层面寻求解答;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也需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打基础。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能力方面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几无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注意到教材的这些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包括5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无机物》,建议授课时数为5课时,每节1课时。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这一则“问题探讨”,意在激发学生从元素水平探究细胞奥秘的好奇心,并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节正文起始部分交待了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为细胞所特有;同时,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哪些。组成各种生物体的细胞不同,同一生物体内细胞又有多种类型,其成分也不尽相同。教科书以人体细胞为例,介绍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并提出问题:“在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48.4%,表明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为本章前4节学完后的小结“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打下伏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比原教材有所改进,不再是单纯地验证,而是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两种样品,检测这种样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淀粉,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有机物含量的差异和不同种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侧重在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原因。20种氨基酸虽然结构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结构特征。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比原教材改进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问题探讨”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