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消化和吸收(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尝试归纳、总结吸收的概念,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②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使用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②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讲解各段消化道吸收的不同物质时,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每一段消化道吸收的不同物质,并且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分组实验时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留下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小肠的感性认识,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树立“我要学,我会学”的信念。课前准备:教师:1、制作课件。2、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用具:猪(羊或鸡)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学生:1、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2、到熟食店观察胃壁、小肠壁、大肠壁的结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回顾:1、在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中,能直接吸收的有哪些?需消化才能吸收的是哪些?2、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消化终产物各是什么?3、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学生通过回忆或查阅课本获得答案既复习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设计【过渡语】:美与健康是很多人,特别是女士梦寐以求的,课件展示各器官消化和吸收情况:通过表格进行比较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当堂训练提升达标(10分钟)A类: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的过程,叫吸收。2、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1)小肠长米。(2)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它的表面又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是,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3)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构成,小肠绒毛绒毛内有许多。B类:3、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A维生素B淀粉C水D含铁的无机盐4、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常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成分不能含有()A葡萄糖B无机盐和维生素C蛋白质D氨基酸5、在消化道中只有消化作用是_______,只有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___,既无消化作用又无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____.C类:6、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A.小肠很长,有5—6米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C.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D.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纠。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自主学习,锻炼自学能力,独立解决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消化吸收口腔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咽食道胃蛋白质胃蛋白酶少量的水、无机盐小肠淀粉、麦芽糖酶葡萄糖蛋白质酶氨基酸脂肪胆汁脂肪微粒酶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功能部位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31、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2、吸收的部位: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消化道吸收的营养成分胃少量水和无机盐小肠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3、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长、大、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课堂的合理安排,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展开讨论,使教学内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