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一、本课设计思想这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利用高中教材中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主体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是高中<<生物3>>(必修)(人教版)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教材介绍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重点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在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不多。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的设计思想,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关植物的向性运动的特点及意义,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知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理由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因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更是能力培养的好材料。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确定的理由有: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高二学生尚未进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三、学情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等。但是据我观察,对于我们学校高二级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相对而言不太活跃,讨论积极性不太高,所以还需要充分引导、激发。(二)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纠正、弥补出现的差错和漏洞,帮助学生正确表述。2、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思考。四、教法选择针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素质教育理论,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五、对教材的再处理及理由1.这是《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先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再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接着以向光性的设问,引导学生思维,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这种总分式结构有利于教材编写和教师讲授,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为这些知识之间的跳跃性太大了。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第一课时既不涉及“动物”,又不先涉及“植物的激素”这一概念,而是让学生发现一种能够促进生长,能够使植物表现出向性的物质――生长素,再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在提出其它几种也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的基础上,再分析归纳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就很自然了。2.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阐述,但生长素发现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