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河北安新中学杨永智二○○二年十二月一、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中生物第一册(新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主要是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TP的结构、功能、形成及ATP与ADP相互转化等三部分。2.教材地位、作用: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编者将些放在代谢这章的开始来介绍,无疑为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理解奠定基础。该节与前一章的能量相关的物质(糖类、脂肪等)、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等)相照应,同时,又为后继的光合、呼吸作用的进一步的讲解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A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理解);(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途径(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自主学习的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培养科学的意识、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1),A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途径。5.教学难点:(1),ATP与ADP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与去路;(2),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照应主题。二、学情分析1、能量概念、能量单位理解有待深刻。2、缺乏化学键能的感性知识;3、知识体系中可逆反应概念干扰;4、启后承前性知识的基础性: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等。三、教学(一)、指导思想:1、以符合认知规律为准绳,感性到理性,由浅至深,步步为营。2、以知识结构为基础,重新编排有五项内容,即增加“入题”和“阅读提高”,完善认知体系。3、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4、以激发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动用计算机手段,达到多器官协作、多信息综合。5、以启发引导为中心,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强化思维。6、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渗透运动等的哲学思想、强化学科内、外的综合与联系。(二)、教学方法:分析综合法、谈话法。具体做法:1、微观直观化,抽象具体、形象化;2、加强图文转换;3、特别重视知识的转折点及重点、难点的逐层展开。(三)、教学资源:教材、教辅习题、网络中的相关知识等。(四)、教学用具:医用ATP片剂及其使用说明,计算机,相关教学软件等。(五)、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1~5幻灯片):展示物质运动(物理)、生物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形象图片、主动运输动态过程、生物生长发育、减数分裂等简化的过程)。复习叶绿体、线粒体等和能量相关的结构和糖类、脂肪等与能量有关的物质,将问题指向能量,承上启下,引入新题——ATP——直接能源。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呼应。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展示叶绿体、线粒体的图片时,要求学生辨认并回答其功能。(2),——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3),——是生物体储存能量的物质。评析:这是教学的“入题”阶段,注意旧知识引用的难度、角度,也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2、ATP的结构简式(6~11幻灯片):通过呈现ATP药物及使用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的同时形成ATP的感性认识。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与比较,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性质、功能,形成ATP的理性认识。评析:此阶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此阶段由感性形象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此阶段因多以教师为主,要注意教学的节奏;还要注意突出ATP名称与简式关系的讲解,引入英文缩写含意,助于理解。3、ATP、ADP的相互转化(12~14):通过动画形式详细介绍ATP的水解中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及其相伴随的能量的释放及应用。强调其直接供能之作用。同时也详细介绍利用ADP和磷酸重新转化成ATP的过程。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可逆的反应吗。由此引出深入的思考。通过提问、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否。从三个方面予以解释,酶不同;场所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不同。评析:通过前面的阶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