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2)一、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揭示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提示四大圈层的特点、基本规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人类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如何做到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如何趋利避害,在获得最高效益的同时人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必修三的主体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目标之一-利用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地理学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综合实践运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分析如下所示:(教给学生必修三的学习思路)(板书)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概述(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2前言部分,思考划分区域的基础是什么?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有何特点?(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三大自然区”、“中国气候类型”、“中国温度带”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图,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的内涵。(板书)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1(1)具有区位(位置)特征、面积、形状、边界(2)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变性(小结)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最重要的两大特征,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课堂练习)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过渡)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区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板书)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的内容,思考:1、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从哪些方面比较?2、各方面具体从哪几点叙述?如何影响区域发展?(课件展示)长三角图、松嫩平原图,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方面分析特征及产生的影响。2(过渡)通过判读区域图不仅学会确定区域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学会等值线判断,学会据此分析区域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等。(学生活动)分析并完成P1读图思考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知识小结)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