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及讲义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二、过度: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三、推进新课: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地貌。那么这种“力量”究竟来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要了解一个新的名词--地质作用,它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根据其能量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师: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青藏高原的抬升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发生有些极其迅速和激烈,有些则十分缓慢。展示幻灯片----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用心爱心专心1师:位于夏威夷群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是一种岩浆喷出活动,属于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喷出的熔岩流短时间内就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造成地表形态的剧变。展示幻灯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师: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是缓慢的,因而喜马拉雅山上升速度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这种结果是非常显著的。过度: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二者都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着学习它们。师:首先认识“水平运动”。(展示喜马拉雅山图片)喜马拉雅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年轻山脉,其形成的力量来源于地球的内能。当地的地壳受到水平挤压,抬升而形成了高大的褶皱山脉。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裂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