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准备】课件和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新课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太阳)(过渡)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指导学生将此句话在P28中画起来)。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28页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讲解】太阳辐射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板书】1、太阳暖地面(提问)太阳辐射有没有全部到达地面?(没有,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掉,即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了一部分后才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我们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补充)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讲解】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阴天比晴天的气温低。因为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空气密度越大(越稠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讲解】(指导学生读P28页脚注解,并讲解)根据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2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比较)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哪个吸收得较多?【讲解】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在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板书】2、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活动)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9“活动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