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指导用心爱心专心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一、成因名词解析图片(或视频)播放(一)地形分布(二)地区分布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流水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滑落、堆积。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1、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崩塌泥石流下个定义。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能够在阅读与观察中获得知识,增强归纳和表达的能力。了解上述灾害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山区,这是学习该种灾害成因的第一步。在学生交流发言过程中回顾旧知识,接受新知识。用心爱心专心(三)气候特点(四)其它因素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冰雪融水、地震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给上述地区的气候特征准确定位。分组发言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了解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关联性。熟练运用地图、熟悉中国地形区,了解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认识灾害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并得出另一个影响因素:气候(暴雨)气候因素也是引起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讨论、交流加强对气候因素的认识。自然灾害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用心爱心专心(五)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