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形成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来源:学#科#网]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来源:学|科|网Z|X|X|K]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源:学科网ZXXK]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四、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2.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_科_网Z_X_X_K]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一、自然灾害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来源:学科网]2、形成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教师总结】定义表述为:【学法指导】判断自然灾害的技巧:一是诱因为自然异变;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合作探究】P2-P3思考?【教师总结】⑴不属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⑵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⑶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还造瓦木等财产损失。⑷不属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事故。(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来源:学.科.网](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来源:学科网]大气资源[来源:Z_xx_k.Com]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事件现象自然异常变化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但过程非常缓慢[来源:Z.xx.k.Com]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合作探究】课本P6页图1.8,[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