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内容地形复杂多样●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地形、气候、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至关重要。本节课(第2课时)学习内容是地形复杂多样。教材设计中注重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对于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教材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的同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和活动获取相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点评1]通过深刻和详细的“教材分析”,既明确了本节教材设计的特点,又指出本节知识体系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和图文结合等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阅读通过P24图2-8“中国的地形分布”及第1段文字,知道中国的地形特点。(2)阅读P24页图2-8至2-12及P24-27文字资料,了解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与特征。(3)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知道山区的优势及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4)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2)通过读图、析图训练,使学生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探讨山区如何结合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使学生认识到陆地五种地形各有利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点评1]教学目标的确定具体明确,操作性较强;突出重点知识掌握和方法的运用的同时,关注学生技能与情感的提升。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比如,要求学生掌握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巧,学会概括地形的特点的方法。“分析我国地形基本特征”和“探讨山区发展”时既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生活化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渗透情感与态度观教育。[点评2]教学目标的确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技能,尤其突出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地培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属性。在叙述教学目标时能恰当使用“了解”、“知道”、“学会”等词语,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第二个目标对本节课内容做了很好地延伸与拓展。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更好的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不能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点评1]“学情分析”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基础现状,使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实处,做到有得放矢,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基调定在“八年级”学生基础这一“学情”之上。●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1.教学重点读图2-8“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结合景观图,从位置、所属阶梯、所在省份、景观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将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然后通过小练习、填一填、补充小资料等方式,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