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文中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及文言字词用法教学设想:以点拨为主,多给学生诵读的机会教学课时:二课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解题伶官:伶人,乐工。序:序文。本文为《新五代史》中《伶官传》的序文。二、介绍有关欧阳修的知识,师生回顾。欧阳修,字永淑,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的领袖人物,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卖油翁》等文章,著有《欧阳文忠集》,文忠乃其谥号,他还编了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三、介绍有关课文的有些资料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期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战乱四起,后唐庄宗就是被轼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é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当时被重用伶官有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他们手握重权,败政乱国。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四、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五、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六、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七、分析、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八、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