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乎往而不可一、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2)学会面对人生困境时,要为自己找到实现人生突围的路径,完成精神的超越;(3)理解庄子文章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重难点:理解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及现实意义。二、导入大家对自身的现状满意吗?如果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希望自己变得怎么样?(学生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多人对现状不满。有些现状可通过努力得以改变,如成绩的提高、学习的进步;有些现状不可以改变,比如相貌、身高、出身等等),对于不可改变的现状,我们应如何面对呢?下面学习《恶乎往而不可》,看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径,从而领略庄子的大智慧。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范读,引导学生把握读音和句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说出庄子在文中列举了生活中哪几种不可改变的现状?——-残疾、死亡、丑陋三种。(二)再读课文,理解庄子哲学内涵1、先学习“喘喘然将死”的子来的故事,理解庄子的生死观。学生读第一则的最后一段,思考庄子借“喘喘然将死”的子来的故事要表现怎样的生死观呢?重点语句的分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劳,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设置问题如下:Ⅰ、庄子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什么?———“善吾死”,即善待死亡,认为死是一件好事。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认为死是大块“息我以死”,即死是大自然让我休息。教师进一步解释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造物者要对他进行再一次冶炼加工。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坦然面对死亡,顺遂自然的安排的态度。的确,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并不是每种疾病都可以治愈。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显得渺小和无力。一个人若得了绝症,死亡是一定的了,你花再多的钱,进行过度治疗,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会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所以,有了病,如若坦然乐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临终前享受一些纾缓病痛、安慰心灵的安宁疗护,让其享受关乎生命尊严的服务,从容、没有痛苦地、更有尊严地离去,是很有意义的,这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省四院宁养院)Ⅲ、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是因为他有怎样的生死观?———认为“生死一体”,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的生死,就是造物者让你从自然中来,又让你回到自然中去,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与春夏秋冬的运行规律一样。总结:通过子来的故事,庄子其实告诉我们要坦然面对困境乃至绝境。既然死亡都无所畏惧,那么形体的改变,他们更会不以为意了,下面学习子舆的故事。2、学习子舆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庄子的思想。设置问题如下:Ⅰ、子舆拥有怎样的形体?———“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Ⅱ、据此,我们可以想到文学作品中的哪个人物形象?———“隆然伏行”的郭橐驼。子舆跟他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Ⅲ、面对这副形体,子舆心态如何?概括说明。———“其心闲而无事”。内心安宁恬静若无其事,而且跌跌撞撞跑到井边去照镜欣赏,感激造物者把他弄成这副“魔鬼”身材。Ⅳ、面对得失,子舆怎么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即得与失,是合乎时,顺乎理的;面对得与失,要“安时而处顺”,这样世俗的哀乐就不能惊扰内心的平静了。也就是得与失是一定的了,你要坦然面对,只有这样,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你内心的平静,你才能够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如若不能坦然接受,想方设法寻死觅活,是违背了庄子的自然之道的,庄子是不会原谅你的。Ⅴ、具体说,子舆想如何超越自身?———“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Ⅵ、身体是有限的,而精神的超越是无限的。象子舆一样身残志坚的例子有哪些?———霍金、尼克·胡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