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三、教学方法与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小结: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抒发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王维《山居秋暝》)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他在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使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三)诵读感悟体味听了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地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来欣赏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播放配乐朗诵)(四)赏析诗歌1.出示诗歌前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幻灯字幕。(齐读)(1)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鉴赏诗歌,不能简单地翻译诗句,而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总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幽美恬静、空明澄澈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提示:优美、幽美明亮、空明)学生在描绘中感受到了诗的景美,教师在此基础上展示春江月夜的幻灯图片,学生根据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从描写景色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1)人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幽美恬静、空明澄澈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必然引发诗人诸多感慨和思考,让我们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领悟诗人的思考。(2)让一学生朗诵本节。(3)和其他作品比较:引已学篇目,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回忆以上内容感慨的对象,与本诗对照。提问:这首诗中有无类似的思索和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3.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地悲愁啊!诗的下半篇写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生齐读前四句)具体而言,“白云”以下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接着分写,“可怜”以下八句为一层,写思妇怀人。(女生读)从“昨夜”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男生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