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2+、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三第二单元。之前我们已学习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这对本章内容起了铺垫,也是对铁的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以后学习化学(必修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可见,Fe2+、Fe3+的性质及相互转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特点,本节课的目标我从三方面讲:(1)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和转变,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2)过程和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个性、深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学习品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重点与难点重点:Fe2+、Fe3+的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Fe2+、Fe3+的检验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法指导1、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Fe2+、Fe3+的性质和检验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问题引入,提出问题,采用讨论、探究实验等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关于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的教学,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转化的实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增加了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并组织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并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理解了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可由学生直接回答,进而提出二价铁的检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实验,以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以上教学手段,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2、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讨论,探究实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三、教学程序的设计1引入:这是从实验室拿来的一瓶硫酸亚铁溶液,(展示)为什么会变成了浅浅的黄色的?我们将在本节课中能够找到答案。我们知道,铁既可以生成Fe2+又可以生成Fe3+,那么Fe2+与Fe3+有何区别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方法鉴别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探究一:Fe2+与Fe3+的性质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一系列演示和分组实验验证)学生实验一: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FeCl3溶液和0.1mol/LFeCl2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学生回答:Fe2+溶液呈浅绿色,Fe3+溶液呈棕黄色。学生实验二: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二得:Fe3+遇到KSCN溶液变成血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检验Fe3+的存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程式:Fe3++3SCN—-=Fe(SCN)3学生实验三: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导分析实验三得:溶液里立即生成了红褐色的Fe(OH)3沉淀。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程式:Fe3++3OH-=Fe(OH)3↓学生实验四: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实验四得:挤入NaOH溶液后,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这是氢氧化亚铁〔Fe(OH)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教师指导下书写离子方式: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过渡:在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