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北京大学由产生于戊戌变法的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5月改名而来,但在1917年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它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学府。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贵族子弟,这些人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是混资历、找靠山。《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作为一篇演讲稿,文章思路很清晰。先交代昔日交往,以示作者一贯关注北大,关注教育。接下来,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向北大学子提出三件事关改良社会、改造教育、改善校风的大事。最后又就北大学子近期该做的紧迫事情提出两项计划。作者在演讲中灌注了满腔的热情,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为我国近代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的学识、人品,看到他先进的科学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肄业(yì)提携(xié)弭谤(mǐ)孜孜求学(zī)造诣(yì)冶游(yě)敷衍(fūyǎn)贻误(yí)砥砺(dǐlì)切磋(cuō)相勖(xù)店肆(sì)裨益(bì)旁稽博采(jī)会晤(wù)商榷(què)訾詈(zǐlì)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用心爱心专心1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砥砺:磨炼。营营:形容辛苦劳累。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店肆:店铺。视事:到职开始工作。潜修:深入钻研。裨:有益。商榷:商讨。肄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学习。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弭:消除,平息。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相勖:相互勉励。訾詈:指责,诋毁,谩骂。四、文学常识1.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学家、科学家。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2.演讲辞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演讲辞的特点:(1)针对性。(2)鼓动性。(3)有声性。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剖析: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之辞。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2.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剖析: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主要原因。3.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剖析: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二、重点语段1.“二曰砥砺德行”至“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用心爱心专心2剖析:第二点着眼于品行。蔡元培上任时,正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时期。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2.“余到校视事仅数日”至“随时再为商榷可也”。剖析: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