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一、教材分析《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是一篇集鲜活的语言现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文章,内容丰富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很感兴趣。本课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课则是着力探讨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实现规律性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二、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1.搜集总结语言文化现象。2.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四、教学难点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从语言的选择探究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2.从语言的形式探究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3.从语言的变化探究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4.从语言的谐音探究语言与文化·民俗的关系。五、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研习文本”“发现探究”和“迁移拓展”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六、学法指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多。我设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布置一道选题:(课件打出)。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课的意图,初步感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首先紧扣文本给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课件打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课要讲的对象---语言与文化。(二)文本研习,问题初探1.首先是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对比中西狗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次词语中,狗是被鄙弃的对象,然而它却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宠儿,这一话题贴近生活,学生体会很多。2.接着我设计由说“狗”引出话“龙”这一话题,让小组充分讨论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再用多媒体补充介绍西方人对龙的看法:可以说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尊贵的象征,在西方人心中却是邪恶的魔鬼,通过对比自然得出“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结论,让学生初步体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3第三部是研习文本中的饮食文化,并以《红楼梦》中的蕴含有饮食文化的句子为引子,鼓励学生展示所搜集到的涉及饮食文化的熟语,探究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正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历史上天灾与战乱频繁,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此,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正所谓:文化造就语言,语言再现生活。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显而易见。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持初步接触文本,内容繁杂,所以将信息逐一显示在屏幕上,清晰且省时。(三)拓展迁移,探究发现我设计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予以探讨。1.从语言的选择再探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具体做法是先设计问题“你所知道的马的称谓有哪些”,让学生参与讨论古代马文化,明确“古代不同性别、年龄甚至是不同颜色的马都有不同称谓”。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会有如此细致的区分,是因为当时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也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军事装备,古代武将都以有一匹宝马良驹为自豪,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兴衰。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能准确读出上述文字,原因很简单:现在马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马的的作用不再重要。所以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文化影响语言,语言体现生活。这一环节是文本的拓展延伸,内容简单,所以以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开展,凝聚集体智慧,教师加以引导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探索。2.从语言的形式探究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首先请学生欣赏候宝林先生的相声,在大老爷们、大小伙子、小丫头、小姑娘“大”与“小”的鲜明对比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探讨语言与文化心理的辩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