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指导诵读,掌握朗诵的基本方法。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树立远大理想。【活动方案】活动一:自主研习1.查阅资料,了解文体、作者以及创作背景。2.积累字词,会读、会写、会解释。3.诵读全词,初步感觉诗词的节奏(高低、快慢、轻重、抑扬等)。活动二:合作探究1.交流自主研习情况1,掌握“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2.分组朗读,揣摩读法,指导学生追求“声”“情”统一。3.精读细品,体会情景关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情中有景)。【检测反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橘子洲()百舸()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为()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诗余”和“长短句”,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1B.“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C.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D.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5.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先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在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7.补全下列句子。(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诗句,回答第8—9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分别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9.本段写景极有特色,这是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景物以及高超描写技巧分不开的。(1)本段所选的景物有,之所以说它典型是因为它们。(2)本段景物描写极有层次,远看近观,仰视俯瞰,试作具体分析:近景有,远景有;仰视有,俯瞰有。(3)本段景物描写色彩绚丽,富有生机,其色彩有。【巩固提升】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飞翔(xiáng)遒劲(qiú)哽咽(yān)2B.廖廓(liào)挥斥(chì)碧(bì)透橘(jǘ)子洲C.携手(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