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班武艺——修辞手法教学目标:学生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常见的修辞手法。做到准确判断类型,清楚修辞作用,熟练掌握答题思路和格式。教学难点:比喻和比拟的区分,借代和借喻的区分,夸张、设问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二、修辞考试题型。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效果)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考查三、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比喻的必备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5、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化冗长为简洁。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四、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2、种类: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3、比拟的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和动作,使物人格化,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注意: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比拟)五、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和物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2、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大胡子凶神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