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兴贤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赏析】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走近作者见《答司马谏议书》探寻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战事不断,宋朝虽有庞大军事系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宋军多以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情况严重,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此篇为王安石为变法制造声势之作,充分论证和说明了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文体知识古代散文,是相对于诗歌和骈体文而言的,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以看成是论说文,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荀子》中的《劝学》等。单篇的论说文,最早的是汉朝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说文可细分为论、说、辨等若干小类。“论”偏重于论理,一般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系统的论述,如苏洵的《六国论》。“说”偏重于申述,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多一事一议,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日喻说》。“辨”偏重于辨别、反驳,王充的《论衡》中多是这类文章,如《订鬼》。作者轶事王安石是北宋一代名相,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史上,也是知名度、排名次序最高的宰相之一。王安石学识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的作品、医书、小说等无所不读。他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年轻时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为当地兴修水利,博得百姓的尊敬。他任地方官多年,锻炼了才干,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来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改革主张,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宋神宗即位以前就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指出: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军队没有战斗力,国家财政亏空,官吏习惯于得过且过这样下去是危险的。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神宗坚定了变法决心。他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正由于这“三不足精神”,王安石被反对派称为“拗相公”,虽有贬义,但这也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是很坚决的。字音仲虺(huǐ)闳夭(hónɡ)谠直之路(dǎnɡ)不迩小人(ěr)辨形组词①②③④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即使②有贤而用,国之福也:结构助词,的③不可遍举:列举④不责人以细过:因为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今存他的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一、初步感知通假字践五帝、三皇之涂通“途”,道路一词多义①兴②虽③众④犹词类活用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②国以任贤使能而兴: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能之士。古今异义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古义:才干出众。今义:知识和能力。②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连接着某种动作或者情况之后。文言句式①此二者必然之势:判断句。②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判断句。③有贤而用,国之福也:判断句。④不拘文牵俗:被动句。翻译下列句子①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