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3.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教学难点:1.说出植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一些不同类群植物的图片,录像。采集一些松树的球果。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有松树,别忘了也采集它们的球果。2.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方面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1.导入新课: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思考问题:(1)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你还收集到哪些植物图片?(学生上前展示图片)学生经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植物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植物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引入新课。设计思想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新课教学:活动一:藻类植物(1)创设情境:一个学生出示一个水已经变绿的鱼缸,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引起其他学生们的议论,有的说是鱼排出的粪便染绿的。有的猜水中生有绿色植物。有的说是因为水中生有大量的藻类植物……设计思想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课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2)实验: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5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A你所观察到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B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C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D对于藻类植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①爱护实验器材②正确使用显微镜③仔细观察。最后把学生中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共同解决。通过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上的观察、讨论和交流,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但对于第3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设计思想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出思考题,使学生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避免盲目性。同时为下面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埋下了伏笔,也有利于学生对将这三类植物进行对比。(3)展示成果:最后,教师把学生做的好的临时装片(衣藻、水绵)用显微投影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设计思想通过展示成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活动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根据平日的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趁此机会用课件来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二者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2)形态结构:实验: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习性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P26的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用盆栽的葫芦藓和铁线蕨为实验材料,没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标本或图片。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