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3、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巧用寓言,善用比喻,生动活泼的特点。4、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2、参考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段主旨,能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述。3、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王安石“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东坡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东坡觉得很得意。后来被贬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很羞愧。二、关于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三、合作探究,探讨文本(一)一读寓言,把握“言意之表”(检查课前预习)(1)重点字词(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④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我之谓也。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④又奚以自多。⑤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二)二读寓言,领悟“言外之意”1、第一则寓言故事中谁乐?他为什么而乐?第二则寓言故事中谁乐?他为什么而乐?2、他们后来有没有神态上的变化?文本用什么样的词语写神态的变化?为什么神态有变化?(从文本中找语句并学会概括)3、他们这种乐是大乐吗?谁有大乐?什么是大乐?怎样做到大乐?(领悟“言外之意”)关于境界:(1)《庄子》中有大境界的人,任公子、至人、神人、圣人、伯昏无人;(2)“只扫自家门前雪”和范仲淹“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拥有大境界大格局者(1)有开阔的心胸,没有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更没有因为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不被琐碎小事牵绊(2)有远大的理想,志存高远(3)有坚毅的品格,不惧困难挫折。(三)三读寓言,拓展提升我从《东海之大乐》读到了……(可以从启示、庄子人格或者寓言特色等方面思考)①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④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⑤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⑥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⑦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