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鉴赏和手法运用另类点拨对于诗歌鉴赏,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有一些知识,比如形象鉴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总是似是而非。在诗歌鉴赏中,形象和艺术手法从来是不可分割的,而常见的指导文章或者资料往往只是根据考点,把二者分开来谈,不仅有割裂之感,而且不系统,不明确,不清晰。本文尝试别开蹊径,把表现手法的讲解融入对三种形象的分析和把握之中,讲清讲细讲透。一、人物形象(一)常见题型(1)分析这首诗歌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5)……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理解感情,把握形象这些问法可以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运用手法。人物形象可以分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塑造了周瑜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也塑造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流露出抑郁难平思想的人物形象。仔细一想,所谓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抒发思想感情在答题时基本是一致的,略有的不同就是表达不同而已。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塑造了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表现出抑郁难平思想的人物形象。抒发了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表现出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其关键的地方是相同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做题时也会轻松许多。另外,思想感情的常用术语,也基本都适用于人物形象。附【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依依惜别、思念故乡、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那么怎样才能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们以2008年山东卷为例进行讲解。附(2008山东)14、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ā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做简要分析.。(4分)(2)、“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是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1、抓住诗句中的情语。诗歌中常常有直接点明思想感情的词语。这是我们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像《画堂春》中的“无奈”“恨”两词就是这种情语,在理解时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切不可放过。2、分析诗中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节等,揣摩其中蕴含的感情。《画堂春》中的“捻花”“放花”两个动作(或者说是细节),“无语对斜晖”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体现了作者“爱花”“无奈”的心情。3、分析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根据画面意境,来体会其反映出来的人物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留心,就不难把诗人隐含在景物中的“情语”读出来。明确地说,就是要注意诗人从景物描写中流露的“意”,它们或者是以定语的形式来出现,如“落红”的“落”,“小雨”的“小”;或者以谓语的形式来出现,如“小雨霏霏”的“霏霏”,“杏园憔悴”的“憔悴”,“杜鹃啼”的“啼”,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就传达出诗人了的情感:或者是以乐景来烘托乐情,或者是以哀景来烘托哀情,或者是以乐景来反衬哀情。《画堂春》的上片写了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之境,整个画面笼罩在灰暗、阴沉当中,显然是写的哀景,那么一般是表现哀伤之情。4、从诗歌的意象中读出诗人的感情。古人写诗都有“诗家语”,一些意象都有它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如“杨柳”表示离别,“月亮”表达乡思或相思,“鸿雁”表达相思等。“落红”与“杜鹃”两个意象在古诗中一般都是用来渲染伤感的气氛,在《画堂春》中也没有例外。5、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的景物等。一般情况下,诗人所写的景物都带有时令特色,或初春,或暮春,或深秋……而这些时间一般流露的感情也基本差不多。初春的惊喜赞叹,暮春的伤感无奈,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