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知识梳理一、黄老之学1、背景2、时间3、内容4、作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2、主张3、作用4、影响重点难点解析1、新儒学(1)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用心爱心专心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各家内容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高考典题例一(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例二(2004·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答案B解析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例三(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例四(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例四(2001·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