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六:结构的把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教师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可以说,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结构,是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历史知识的结构这一问题,不少教师是围绕着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思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将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当作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师也会这样想:照着课本中的知识结构讲授,是不会有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是将重点放在对教科书课文的结构分析上。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得教历史变成了教历史教科书,最终导致教科书成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成为教科书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被局限在课本所圈定的知识上了。这种情况,在过去是较为普遍的;当前施行新课改,虽有出新,但以课文结构为知识结构的情况并未根本转变。举一个我在高中课改实验区所听观摩课的例子。这节课是高中《历史Ⅱ》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的基本功很不错,也努力在课堂上体现教改的新思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基本上是依照所用教科书上知识的结构、层次,分为“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两部分,分别介绍衣、食、住、行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情况,如近代的穿西装、吃西餐、盖洋房等,以及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丧习俗、采用西式礼仪等;当代部分则是“菜篮子工程”、餐饮业发展、时装表演、“安居工程”,以及新婚姻制度、双休日等。教师还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在想,这节课怎么教才更好呢?在课后的点评中,我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觉得这节课的知识教学还是显得有些散乱,具体的知识点不少,社会生活变化的例子举了很多,但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本质及特点却并不突出。进一步说,本课教学对学生认知结构的进步并未产生显著的推进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节课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要展示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变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情况。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并不像典型的历史课那样,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典型的历史事件,但这节课所要揭示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探讨,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是那些具体的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吗?如果是这样,知识就会显得细微、琐碎、分散;如果不是这样,那又该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对这节课的教学,课标中是这样写的:“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可以看出,本课教学内容涉及的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一领域,而所展示的历史现象,其关键之处是“变化”。这就需要围绕着变化及其原因来厘清知识的结构,即需要教师考虑一下社会生活方面变化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分析,并不是指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排列、归类、组合等,而是应该深入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思考。换句话说,思考的不是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而是借助对教科书的分析,进而探讨历史演变的结构以及对这方面进行历史认识的结构,并将具体的知识点(或用心爱心专心曰史实、事例)纳入这种历史认识的结构中。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看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构及特点,基本上是一个“转型—发展—多样”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随着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从传统农业社会(或曰封建社会)的形态向着近代化的模式转变;所谓“发展”,是指近代化社会生活形态的不断扩展、普及;所谓“多样”,是指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表现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结合。这里其中的关键是“转型”,即社会生活的模式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例如住房,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并不是平房与楼房的问题,也不是房屋面积大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