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必修二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三(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总18)(一)考纲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经济体制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含义、实质、作用、与农业现代化关系;②国有企业改革。时间、内容、意义(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创办经济特区:原因目的、时间地区、地位;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地区、意义;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地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意义;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格局、意义。(二)基础知识导学: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的背景:一方面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左”的影响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出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做了思想准备。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召开:____年___月,在___召开。基本内容思想路线:确立____、____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以____为纲转向以____为中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中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审查怨假错案。3、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新道路开辟;新时期标志。(2)两个决策: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3)三个转变: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僵化半僵化——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对外开放。讨论:1、三次工作重心与中心怎样表述?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或中心逐步放到农村;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改革前提和内涵?目标?实质?必要性?(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1)原因: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社会就不稳定。原有的高度集中的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农民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发展缓慢;农民1强烈要求实行包产到户。中共中央和邓小平支持。(2)农村改革经过:1978年,___省__县小岗村民18户秘密协议,包干经营;1980年,__省___县取消人民公社;1980年9月,中央予以肯定和推广。内容:实行____________制(主体);其他: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制。(3)意义:是农村___________变革、极大地调动_________、改变____________。讨论:1、关于农村的改革,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步退到解放前”。这种说法对吗?2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从各自的影响看,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什么规律?2、城市的改革(1)经过:农村改革的推动下,1984年中共_____全会通过了《____________》。(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_____、充满生机和活力的_________;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______,单一的公有制向以_____________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4)成效:国有企业的______和______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讨论:1、农村和城市改革在内容方面有什么相似处?(管理体制、分配)阅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我们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要经济杠杆,排斥市场调节;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这种体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过分集权,管得太严,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妨碍基层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开放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