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关于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2.关于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3.解释加点的词语。(1)烟涛微茫信难求(2)势拔五岳掩赤城(3)我与因之梦吴越(4)栗深林兮惊层巅(5)惟觉时之枕席(6)失向来之烟霞【反馈矫正】3.解释加点的词语。(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2)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3)我与因之梦吴越因:依据。(4)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吃惊。(5)惟觉时之枕席觉:醒。(6)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内容。【探究活动】全诗围绕“梦”展开,以梦为中心概括诗歌的主要情节。【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和所写内容的变化。【讨论明确】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时分→醒梦留别。【探究活动】简要概括诗人写了梦境中的那些场面,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和所写内容的变化,答为什么这样写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场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探究活动】1.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人的经历回答。【讨论明确】1.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2.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课堂提升】1.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A.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