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2.了解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学会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初步学会简易电池的制作。3.了解电池在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及电池应用的前景。(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学以致远的思想。2.通过学生自己解剖一节干电池来帮助学生认识干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3.通过以电动车用的铅蓄电池实物展示,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发展史,讨论电池的功与过。并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如何减少电池造成的污染,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环保意识,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2.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分析科学对人类的双重影响,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文献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一、教学障碍点分析1.学生通过必修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应已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干电池、充电电池和燃料电池)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初步认识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以及认识化学电源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选修4“化学电源”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及部分化学电源的电池反应。对于化学电源教学而言,除了认识它们的用途和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外,还可以发展什么认识?必修与选修中有关化学电源教学的关键差别在哪里?2.原电池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而电极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故又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在平常练习、模拟考试或者是高考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在教材中没有出现的陌生电池,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时就会遇到障碍,要么无从下手,要么费时费力。二、教学设计环节1:评价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电源【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可以根据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明确判断一种电池优劣的标准,并由此建立本节课的学习心向:关注化学电源的性能与设计,以及如何改进化学电源以优化其性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教学设计】学生汇报自己常用的化学电源,根据使用电池的经验,提出从哪些指标判断一种电池的优劣。通过讨论总结出通常情况下,质量轻、体积小而输出电能多、功率大、储能时间长是大家期待的好性能电池。表2锂电池与碱性锌锰电池和普通锌锰电池比较电池体系电压/V比能量工作温度范围/℃可储存时间(20℃)/年(W·h)/kg(W·h)/L锂电池3.7420800-55~+7010碱性锌锰电池1.584210-20~+703普通锌锰电池1.555150-10~+501~2性能比较环节2:分析常见化学电源电池反应,了解其装置与性能。【设计意图】:尽管碱性锌锰电池和铅蓄电池等的电池反应比较复杂,不要求学生记忆,但对于给定的这些反应,学生可以分析负极发生了什么反应,正极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本环节的认知学习任务是“分析”常见化学电源电池反应,而不是简单的“了解”,从而避免科普式教学。同时,对这些化学电源装置的了解,也不是要学生记住电池是如何构造的,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电源是通过一定工艺设计而成的。【教学设计】学生分析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等常见化学电源的正、负极电极反应,以及电池总反应,认识化学电源的关键是利用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了解这些电池的装置,如为了避免彼此接触而短路,正、负极板之间要用隔板等工艺设计,分析这些化学电源的优缺点。1.锌银电池——一次电池总反应式:Zn+Ag2O+H2O===Zn(OH)2+2Ag负极反应:;正极反应:。2.碱性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总反应式:Zn+2MnO2+2H2O===2MnO(OH)+Zn(OH)2。负极反应::正极反应:。3.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铅蓄电池的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书写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