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2、美读并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上学期,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在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的第二年。《将进酒》写在752年,此时李白离开长安的八年后。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岑夫子)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朋友元丹丘(丹丘生)家做客。三个好友饮酒作歌,抒发情怀。二、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板书),“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也有一句诗有,这句诗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进酒”意思是请喝酒。三、感受语言1、教师范读。下面老师把全诗读一遍,感受诗人的情感。2、学生放声朗读,结合注释和翻译,弄懂诗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情感。3、请一位学生把全诗读一遍,看看能不能读出诗人的情感。4、思考:这首诗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关键词:悲、欢、乐、愁(板书)本诗情感大起大落,贯穿全文的应该是哪种情感?愁。四、品味美读1、开头两句“君不见……”。(1)齐读前两句,看看诗人“悲”的是什么?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李白此时已经51岁。(2)从哪里看出?第一句,比兴,用黄河东流,比时间的流失;第二句,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2)第一句蛮有意思的,黄河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为什么说从天上来?(提示:突出水势的……)写出了黄河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气势。老师开个玩笑,换成“黄河之水自西来”好吗?“自西来”,符合事实,但没有气势,不像诗了。(3)哪位同学读第一句,看能不能读出黄河的气势来。(4)黄河一去不回,人生不能再来,人生既然这么容易老,是喜还是悲呢?悲呀。(5)请一位同学读出李白的悲来。“悲白发”逐字降调,逐渐减速,突出感伤的情怀。2、下文写欢乐。(1)请一位同学读“人生得意”到“三百杯”。同学们思考:李白的快乐从哪里来,李白是真的快乐吗?毕竟好友相聚是人生的乐趣,何不对酒当歌,一醉解千愁呢?“须”是“应该”意,“且”是“姑且”意,李白只是暂且把悲愁放在脑后,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一个字必须重读?把“必”换成“自”,好吗?一组同学读改句,一组同学读原句。“必”字,体现了李白的自负与期待,有力度。“自”语气要弱些。再读此句,提示注意“材”的写法。(3)“三百杯”,一杯一两也有30斤,能喝这么多吗?这是什么手法?夸张。突出李白的豪爽、洒脱,纵酒狂欢。(板书:纵酒)3、第二段。(1)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看看在李白狂歌中(板书:狂歌),愁的是什么。(2)提示,第一句要,读出劝酒的意味,语气要亲切,“杯”字后作停顿,略显醉意。(3)欣赏李白的劝酒辞。李白在第一段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李白渴望做官,这里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岂不矛盾?不矛盾,不足贵,是对功名富贵的蔑视,正表明李白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4)我很少喝酒,因为怕喝醉难受,诗人李白却希望长久地醉下去,为什么?不愿意回到现实。现实是怎样的呢?朝廷里的大多数权贵是名不副实,自己满腹经纶却不被重用,哎,算了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还是睡下去吧。(5)“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认为理想状态下,留名千古的人是应该谁?应该是圣贤们,圣贤们一般不被当时人所重用,包括李白吗?包括。“皆”“唯”,可见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激愤。(6)读这两句,突出蔑视的口气,激愤的心情。(7)以饮酒留名的人历史上有很多,可李白为何单单写曹植呢?曹植,我们并不陌生,学过他的七步诗。同是怀才不遇(板书)。3、既然留名千古的是会喝酒的人,既然陈王斗酒十千都喝,我们为什么不喝呢?没有酒,拿我的马,拿我的袍子去换吧。4、李白为什么要纵酒狂歌呢?为什么要一饮三百杯呢?为什么要长醉不醒呢?这都是为了同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