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教学设计本章引言开门见山地指明了即将进一步研究的知识范围——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并简要揭示了应用这类反应的广泛领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生态平衡、自然奇观、矿产资源以及许多现代科技的应用都与离子的存在、迁移和物质间的转化有着密切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而离子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思路、完善知识体系是有帮助的。从具体知识结构来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各种变化的理论基础,而电离理论又是联系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的纽带。因此,本节知识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本节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本节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建议如下:1.新课导入。可以依据引言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展示自然奇观和科技时事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说地球上广阔的水域是离子反应广泛存在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说离子反应是了解生命过程的基础,以及研究离子反应在现代化工生产和环保建设中有何意义。2.【实验3-1】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是本课的基本要求,实验中应强调以下知识点:(1)HCl和CH3COOH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发生电离;(2)镁无论是与盐酸还是醋酸反应,其实质都是与溶液中的H+反应;(3)由于酸液浓度、温度、体积均相同,且镁条的量也相同,因此,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只能是溶液中c(H+)的大小,通过对溶液pH的测定也能证实这一点;(4)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说明pH的实际意义是指溶液中c(H+)的负对数,以利于学生对盐酸中HCl的完全电离有更为确切的理解。据此,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由于镁与盐酸反应速率较大,表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中c(H+)大,并由此推断:在水溶液中,HCl易电离,CH3COOH较难电离;(2)由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比醋酸溶液的pH小,且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盐酸中H+浓度几乎相等,表明溶液中HCl分子是完全电离,而CH3COOH分子只有部分电离。最终的实验结论是: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一定相同。进而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弱酸、弱碱等)3.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可逆的,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可以补充相关实验或实验事实,即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补充实验3-1-1】用两支试管分别取0.1mol/L盐酸和0.1mol/L醋酸各5mL,测其溶液的pH。用心爱心专心另取两只小烧杯,分别盛50mL蒸馏水。向其中一个烧杯内滴入1滴(约0.05mL)0.1mol/L盐酸,向另一个烧杯中滴入1滴0.1mol/L醋酸,搅拌后,分别测其pH。现象:盐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3个单位值,表明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到了原来的1/1000;而醋酸被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增大不足2个单位值,表明醋酸中c(H+)降低程度要小得多,甚至未低于原溶液的1/100。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醋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中c(H+)降低程度较小的原因。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强电解质——HCl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弱电解质——醋酸在水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但随着溶液稀释,发生电离的醋酸分子数目增多。即醋酸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是动态的,其电离程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溶液的稀释而增大。最终的实验结论是:醋酸的电离程度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思考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