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命运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在历史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悲剧性人物,在他们身上或洋溢着英雄的气概,或保持着不阿与刚正,但最终他们却往往以生命为代价,演绎出一幕幕慷慨悲壮的命运悲剧。在历代的王侯将相、英雄豪杰中,一定有谁的悲剧命运曾深深震撼了你的心灵,那么请你为大家讲讲他的命运悲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位悲剧英雄,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我们来学习《伍员之死》。(目的是用情境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二、明确目标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目的是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三、文本学习(一)初读:正音释义,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伯嚭(pǐ)夫湫(jiǎo)重味(chóng)劓殄(yìtiǎn)微伺(sì)立祠(cí)盘庚之诰(gào)俾(bǐ)无遗育专愎(bì)强谏请一位同学读以上字音,教师纠正,然后全班齐读一遍。2、解决课前学生的字词质疑:微子之言。微:没有使人微伺。微:暗中子胥耻其计谋不用。耻:意动今不见用。见:表被动要求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学案上。(知识点见学案,此处略)(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学会正音正字归纳文言文知识点的能力。)3、读过文章后,能否概括出文章大意?明确:三谏三不听,被夫差赐死。(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本的能力)(二)品读:分析人物形象解决学生在质疑卡中提出的问题:伍子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到底要歌颂他怎样的优秀品质?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朗读课文。我来范读第一段,从第二段开始,找一位同学读旁白,包括吴王的那句,找一位同学读伯嚭,大家齐读子胥。同学们读时要注意语速、语气和人物情感,尤其要注意伍子胥进谏这部分。2、我们来分析、品味伍子胥进谏的语言,究竟应该怎样来读?明确:子胥三谏:⑴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平正刚直⑵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语重心长,刻不容缓⑶病在骨髓,无奈何也:冒死进谏,义无反顾3、分角色朗读通过我们对子胥语言的诵读揣摩,我们来看子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明确: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忠肝义胆,远见卓识(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三)探究:伍员之死的缘由学习小组讨论:伍员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员)批王逆鳞,(嚭)小人谗言,(王)沽名钓誉吴王对子胥的三谏三不听,吴王想要什么?补充:“夫受越之降,厚实也,赦越之罪,显名也。名实俱收,吴可以霸。”——《东周列国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然后派代表发言,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四、总结:忠肝义胆,子胥属镂赐死;四面楚歌,项羽乌江自刎;易水之滨,壮士一去不回。当看到一幕幕悲剧落幕之时,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命途多舛?这留作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五、作业:写随笔《伍员,我想对你说》,要求:重点突出,思想集中,字数在300字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动笔的能力,完成评阅和赏析的过程。)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首先从这篇文章的教材地位来讲,它是课中的自读文本,所以我想处理这类文章不应与必修课中的文言文等量齐观。其次从学生现有的文言基础来讲,高二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具备了阅读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综合以上原因,并结合本单元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