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专题菩萨蛮》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菩萨蛮》,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七首诗词,是一首小令词。主要叙述的是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本篇课文是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也是闺怨词的典型代表之一,本词词句温软浓丽,语言华美。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了解花间派、闺怨词的典型特色,举一反三,将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练习上与考试中去。通过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二、说学情本班为理科重点班,总体来说理科成绩优秀,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但整体感知能力较弱,对文学的兴致不高,诗文赏析能力也偏弱。学生们普遍与文学、诗歌有较大距离感,很难自行体味诗文情感。尤其是闺怨诗词,班级男孩子较多,天然对这类诗词不“感冒”,接受程度普遍偏低。这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不仅仅侧重于内容理解和知识掌握,还要引导学生体察文字,尽量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册《诗歌散文欣赏》要求以诗歌欣赏和积累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审美能力。因此,综合教材特征、班级学情和大纲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理解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掌握诗词主旨;2、掌握“炼字”这一常见诗歌赏析技巧;3、通过同类比较,明确花间派典型特点4、通过系统归纳,掌握闺怨词常见主旨;5、在词句讲解中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细腻之美。其中,教学重点是:掌握“炼字”这一诗词常见赏析技巧,了解花间派相关知识与闺怨词主旨。难点是: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之美,培养审美能力。三、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我安排了五种教法。(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需要诵读。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让学生齐声诵读,可以用眼、心、耳三者进行整体感知,同时从韵律中体会诗词之美。(2)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语境。(3)提问法:设置问题并单独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独立思考。(4)点拨法(5)归纳法:从以往学过的诗词或熟悉的诗词中归纳闺怨词常见主旨,使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四、说学法从前上学的时候,我曾见到有些老师常常仅仅强调文本解读和知识灌输,学生能否能够接受,接受了多少,有没有兴趣接受,往往视而不见。而另一部分,尤其是实习生,特别是我有段时间也犯过这个毛病,他们过于强调文化,轻视基本知识和文本,把课堂变成“大语文”讲述。这些文化内涵没有文本依托,学生谈何理解?即便他们理解了文化内涵,但却没能在课堂上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谁来为他们的成绩负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针对高二学生的诗词赏析知技巧掌握、知识掌握与归纳上,同时也格外注意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学的语言魅力,尽量使学生知识与审美兼得。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以词人的身世背景引入,一来能够知人论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二来词人的小故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以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该词。第二环节整体感知,首先明确全词主要内容。在这里我强调了一件事。理科班男孩子较多,大多数学生对温的闺怨词及浓艳词风有非常大的误解,对学习本词有天然抵触或抗拒心理,因此使学生了解什么叫词风、它有何意义,引导他们感受词之美,非常重要。因此,在这里我引入了温庭筠清新利落的诗风,以消除他们对词人的误解。第三环节细致分析,以“炼字”的方式逐句分析诗词大意与细腻情感。在分析词句时需格外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回答,再由教师明确。在分析完全词并总结主旨后,我顺势引入闺怨词常见主旨总结归纳。在常见古诗词阅读题中,闺怨词是一种典型类型,其在主题方面具有极强风格特点。而《菩萨蛮》是典型的闺怨词,用该词切入,联系以往学过的诗词,为学生总结闺怨词常见主旨,对高二学生来说有很强实用性。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联系词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