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石钟山记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咬文嚼字1.字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2.多音字3.形近字4.通假字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音zhì)5.一词多义6.古今异义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义:实际上,副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义:到……去。今义:适合,舒服)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7.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坐船)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鼓动)而此独以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剖析:这是文章开头的一个语句。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对石钟山位置质疑的文章,而是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样看来,这句话似乎就有些莫名其妙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水经》中的话?这句话是不是多余?其实,当我们深刻思考后就会明白: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安排文章思路是大有讲究的2.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剖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这种说法,我尤其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然而惟独这个地方以‘钟’来命名,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句话中,我们要首先了解其中特有的文言语法现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有定语后置的现象,“石之铿然有声者”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铿然有声”的“石”,其中“者”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所在皆是也”一句中,“也”字表判断;“是”字不表判断,是代词,意思是“这样”。“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名”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命名”。其次,这句话在文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尤”表示更加怀疑,与前文的郦道元的说法一同提出质疑,为下文写自己对石钟山的探究作好了铺垫。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剖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说的,就主观臆断它的有无,能行吗?”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可以这样认为:苏轼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事情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说的,就不能主观臆断它的有无。这句话的提出,是在作者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真理性的结论,也是下文作者抒发议论的基础。但是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目见耳闻的事物,我们就能断其有了吗?许多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假相也能蒙蔽人的视听。要彻底地了解一个事物,除了目见耳闻之外,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和全面地考察研究。二、重点语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至“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剖析:这段文字是写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充分表现了苏轼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在夜游石钟山时,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欬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