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林海音。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普通而素白的豆腐您会想到了什么呢?(播放歌曲《长亭》及相关画面。)作者介绍台湾文坛之保姆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二、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学生阅读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而平和的。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三、与豆腐有关的名人1.名人与豆腐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2.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3.瞿秋白自始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四、初读文章整体把握1、文章写了哪些关于豆腐的内容?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7、8节)“豆腐”名称的沿革(9节)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10节)“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11至16节)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豆腐全席”的见闻和感受(17至19节)2、与同学交流你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历史悠久,制作简易外形白净,容易配菜物美价廉,受人欢迎口感润滑,营养价值高五、再读文章品味深意1,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认同和赞美中国传用心爱心专心统文化的一个特质,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特征——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2,作者出生台湾,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章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3,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你对这些话又有什么独到的感悟吗?4、真情互动文章说:“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的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请您叙述亲身经历体验的故事来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六、举一反三合作探究(中国结饺子印章瓷器)如: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其以形意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