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的风格。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A、加强学生的朗诵指导,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C、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强调对诗歌的感知、体悟和理解,强调自我理解与发现。3、通过课内学习、欣赏,及课外写读书笔记,充分体会现代诗歌韵味。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教学课时:2课时(《死》《再》1课时,《雪》《热》《双》1课时)教学方法:朗诵、讨论为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死水》《再别康桥》的作者,作好读书笔记。2、印发人教版读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二、导入新课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新课《再别康桥》导入语: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起解读《再别康桥》。三、整体感知(一)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预测:“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等(二)分层次朗读诗歌学生自由读——推荐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诵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四、鉴赏品味1、设问:“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它一定美的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根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象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的最美的镜头,然后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把从学习诗的语言中理解领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2、设问: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容可能有哪些?——见仁见智:有求知梦、报国梦、情感梦等。3、教师读第六节,设问“悄悄——笙萧”“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王国维说:“物皆着我之色”,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什么样的心情?4、学生齐读首尾两节,设问:“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萦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去时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拓展深化: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过渡: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流着泪,一边背诵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诗人离开这个世界70多年了,诗中精品《再别康桥》让人读后不忘,回味无穷,为什么?这都缘于它用美好的形式传递出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新月派诗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请班上朗诵好的同学示范读《再别康桥》,然后女同学读《死水》1~3小节,男同学读4、5小节,对比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⑴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同:A,押韵B、两首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异:《再》回环复沓,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⑵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六、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引入对闻一多的简要介绍,及写此诗的背景七、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1、全班诵读,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2、为何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