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作者:江苏特级教师刘祥第六轮执教《沁园春·长沙》时,我想结合“建构有效课堂”这一课题,从课程学的角度入手,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前五轮执教时,第一轮是照葫芦画瓢,以某位名师的授课案例为蓝本,用他的课堂构思,将他对文本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第二轮,不再满足传声筒的功能,开始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从诵读指导角度引领学生们感知作品豪迈风格。当然,字词的串讲没有忘却。第三轮,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为主要授课模式,在课堂上通过多次诵读,组织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第四轮,接受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将文本当作引子,通过大剂量的拓展阅读,从宏观视角,带领学生们认知青春。其中,侧重剥离附着在青春肩膀上的政治附加,努力还原青春的个性色彩。第五轮,全力实践自己的“主体实践性阅读”理论,依照“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路径,通过诵读与讨论将文本蕴含的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说,曾经拥有的这五次教学经历,正是我对课堂教学认知发展过程的真实反映。然而,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再一次站在高一的门槛前,我一如既往地渴望着改变。这一次,我的目标十分清晰——从语文课程的视角、“人”的视角出发,剔除课堂教学中一切非课程的东西,让语文课真正“有效”。我把课程教学目标锁定在三个方面:第一,结合学生预示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明确的讨论,清除阅读障碍。第二,从“炼字”角度入手,通过关键词的赏析,带动整首作品字面意义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中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第三,从“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诗词创作背景的真实资料的介绍,还作者以“人”的情感,藉此拉近学生与作者间的心理距离,使“青春体验”的单元目标落到实处。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后,我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整首词表达的是作者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以“长沙”为题?题目和词的内容并不相符。2、词作开篇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诗人写秋景的用意是什么?秋天应该是草木凋零的季节,诗人笔下的景色,是否有悖于自然规律?4、既然万物都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为何作者还要惆怅感慨呢?5、作者为何面对宇宙而惆怅?是什么困扰着他?这个句子中,似乎有“主沉浮”的气势,但好像又缺乏一点信心。应该如何理解?6、结合词作创作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回忆“峥嵘岁月”,是要表达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还是要表达壮志难酬的惆怅?7、“谁主沉浮”除了表现出毛泽东对革命青年的信心,是否也表现出了一点以自己为中心的狂妄?用心爱心专心18、《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篇所展示的作者的思想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一个名叫李鹏的孩子,还在预习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很讨厌那句“粪土当年万户侯”,原因有三:第一,我觉得用“粪土”太低俗,何况将名词用作动词,有点牵强,若用“不羡”“漠视”则显得潇洒一点;第二,当时的作者凭什么看不起高爵显位的人,那些人中也有爱国之士,也有为百姓着想的。虽然可能很少,但也不能就因为他的地位高就抹杀了他吧!最后一点,可能有点反动,作者自己不是在最后成了一个“万万户侯”了吗?之后,他还过着像老百姓一样的清贫的生活吗?反正我只听说过“勤劳节俭的周总理”,可没听说过“勤劳节俭的毛主席”呀。这样看来,是否有点出尔反尔呢?我不敢再往下写了。持有类似于李鹏观点的,还有高星瀚:“粪土当年万户侯”书上解释为“视权贵如粪土一样”。这究竟是作者看不起当时的权贵,还是自己不屑于成为权贵那样的人物?或许有人认为这两者并无差别。那退一步说,如果作者当时的志向是带领人民推翻暴政,脱离苦海,那么他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手握重权,像权贵一样的人物,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领导广大人民。这么看来,作者的志向与他本句表达的思想是不是有相悖的地方?一位名叫赵娜的孩子,则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老师,诗歌到底有什么样...